新闻中心
在自行车比赛中,“破风手”是击破迎面而来的风,在身后形成无风带,为团队取胜创造条件的“开路先锋”。而在中国自行车企业竞速海外市场的赛道上,袁兴启也是这样一位“幕后英雄”。
国内自行车总产量超千万辆,一度占世界的60%以上,这些车首尾相连可绕地球1圈多。但作为一个自行车生产大国,在自行车国际标准的制定上却一直没有话语权。
然而这样的“窘境”终被打破。2012年,在美国麦迪逊市召开自行车ISO标准修订会议,云集了14个国家的30多位业界技术“大咖”,袁兴启代表中国参会。
参与自行车国际标准,尤其是技术标准的修订,国家利益始终是在第一位。会上,袁兴启态度坚决,毫不妥协,他对标准中“自行车操纵角度不小于30度”的条款提出了不同意见:“对城市道路骑行的自行车,这个角度应该是不够的。在中国,自行车和行人混用车道是常见的情形,骑行时遇到行人可能需要有更大幅度的转弯角度,不符合我国自行车使用的实际。”
一时间,与会专家议论纷纷,反对和怀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争论不下,会议只好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由中国方面进行试验验证,提供这个项目的制定依据。”
既然说得出,就一定做得到。回到昆山海关,袁兴启便一头钻进实验室仔细研究,单位几乎成了他的家,而家却成了他的“旅馆”。经过大胆创新、反复试错、不断改良,设计了一种车把转角记录装置,巧妙解决了操纵角度测量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详实的验证报告递交到国际自行车ISO秘书处。
次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ISO自行车审定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方提供的数据准确,验证过程严谨可靠,决定采纳中国的意见修改标准。这也是在自行车国际标准制定领域上,第一次发出“中国声音”。
迄今为止,他累计参与制定1项ISO标准,主持了7项国家标准、4项轻工行业标准的制定,取得了8个实用新型专利、6个发明专利。针对近年出现共享单车,他执笔了《租赁自行车技术规范》(T/CHINABICYCLE1—2019)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租赁自行车质量规范空白,并入选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示范项目,这也是自行车行业唯一入围的项目。
作为新时代海关人,临近退休的袁兴启仍然忙碌在海关实验室业务一线。“我们生产的带传动自行车,用户使用半年就开始出现皮带齿剥落的现象,且比例很高,改善后样品也未能幸免。虽然订单在手,却不敢冒然发货,每天看着积压的库存,心里万分着急。”一家自行车出口企业紧急向海关求助。
“对自行车驱动系统,ISO以及各国家和地区标准都只局限于静态加载进行强度验证,实则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多年的朝夕相处,他对自行车检测有更深的理解。
正是这一份“亲切感”,让袁兴启一下子有了灵感。基于自行车使用工况,他在国内外自行车行业中首次提出驱动系统是在反复加载冲击下造成破坏的这一全新失效模式,并据此设计出了自行车驱动系统冲击试验机。通过对该款皮带驱动自行车产品检测,复现了市场出现的不良情况,检测结果同市场实际相符,改良后的产品经过验证合格后,重新投放市场,至今未发生一起类似的质量事故。
创新检测方法只是袁兴启帮助国产自行车出口走出困境一个缩影,在他的专业技术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产品研发上驶入“快车道”。对此,金华鑫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诸葛刚感受颇深:“2023年初,我们就打算‘进军’带传动自行车市场领域,但产品采用了新的传动模式,市面上找不到可靠的检测方法,导致我们一直没信心投入批量生产,手持订单却迟迟无法兑现。最棘手的时候找到了袁工,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样车的几处设计瑕疵被精准‘捕捉’并得到及时修复,这为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车共“舞”二十年,敢叫单车“走”世界。这些年,他设计的夹具图纸摞起来半米多高,制定的检测作业指导书120多份,研发的专用检测设备30余台,牵头的“前叉疲劳强度试验机的研制”“自行车儿童座椅综合试验机的研制”“自行车机械效率测试方法和评判指标的研究”“车轮摩擦系数试验机”等科研成果已被行业广泛采用。
一辆自行车,功能和作用的变化,背后折射出传统制造业正在向产业链附加值更高的一端不断攀升。“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我也有幸见证了中国自行车产业从低端稳步迈向中高端的转变历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今天,自行车产业还将翻越更多沟沟坎坎,前进的脚步不能停歇。”在竞速新赛道上,袁兴启始终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破风手”。